米东统计2019第十六期
索 引 号 | xjmd022-2019-000030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19-07-20 08:45 |
名 称 | 米东统计2019第十六期 | ||
文 号 | 主 题 词 | 2019 | |
来 源 | 米东区人民政府 |
第十六期
总第六百五十四期
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米东区素有“塞外江南”之称,盛产稻米,曾是新疆水稻主产区之一,现是自治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合并,取两地首字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87°20′00″~88°08′20″,北纬 43°45′13″~45°00′00″。地处乌鲁木齐市北部,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39千米,总面积3407.4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西汉以前,现境是塞种、大月氏的游牧地。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设安西都护府,现境属其辖区。辽保大四年(1124年),现境亦属西辽。蒙元时期宪宗元年(1251年),在西域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现境一带为其彰八里城辖地。明永乐十六年至宣德三年(1418-1428年),瓦刺势力西进,控制了别失八里等天山东部地区,现境为其所辖。明末清初,现境先属和硕特,后属准噶尔部之垂木伯尔游牧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置迪化直隶州,今米东区为其所辖。光绪十二年(1886年),迪化州升为府,同时增设迪化县,现境为迪化县第五区。1921年,迪化县设乾德县佐,驻地设在三道坝东南1千米的二道坝黑沟河畔的乾德城(新建土城)。1928年7月24日,成立乾德县。1929年,因乾德城房屋碱蚀严重,县治迁至三道坝。1943年,乾德县归迪化专区辖。1950年3月,乾德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迪化专区管辖。1953年9月,县治由三道坝迁驻古牧地街。1954年2月10日,更名为米泉县。1955年,隶属昌吉回族自治州。1956年,撤区并乡,辖古牧地乡、碱梁乡、大庄子乡、三道坝乡、羊毛工乡、铁厂沟乡、牧业乡。1960年,米泉县改称五一公社。1964年5月,撤销五一公社,成立米泉镇。1996年12月30日,米泉县设市。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东山区,辖乌鲁木齐县芦草沟乡和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卡子湾街道办事处。2007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米泉市和东山区,成立米东新区,后改为米东区(此文统一使用米东区)。 发展定位 米东区成立时的定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乌昌党委实施乌昌经济一体化的“试验田”和“启动区”,是确定规划的首府乌鲁木齐城市副中心、全疆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全疆重要的化工工业城、全疆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乌鲁木齐市绿色食品基地和重要的人居生态新区。“十三五”总体发展定位是牢牢抓住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难得机遇,发挥工业基础与发展空间、区位优势,做大做强服务业,做优工业,做精农业,将米东区打造成为现代商贸物流以、金融服务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城区。 政区划分 2018年末辖石化、卡子湾、地磅、古牧地东路、古牧地西路、米东南路、永祥街、盛达东路共8个街道;古牧地、长山子、羊毛工、三道坝、铁厂沟5个镇;芦草沟1个乡,柏杨河1个哈萨克族乡;领导75个社区、81个村民委员会,较米东区成立时新增了永祥街街道办事处、盛达东路片区管委会。新增了25个社区。 人口情况 2018年末,辖区户籍总人口27.56万人,较2006年米东区成立时29.17万人减少1.61万人(米东区成立时,当时米东区总人口包括102团人口1.7万人,2008年开始不包括兵团人口),剔除兵团人口,米东区户籍总人口从米东区成立以来基本维持在27万多人左右,暂住人口从最初的几万发展到目前的20多万人。户籍人口中: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76万人,较2006年增加8.17万人。总人口中,男性13.85万人,占50.24%;女性13.72万人,占49.7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8.09万人,占总人口的65.6%;另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满族、蒙古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共9.47万人,占31.3%;超过千人的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3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7.61万人,占总人口的27.61%、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3%;维吾尔族1.04万人,占总人口的3.8%、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1%;哈萨克族0.48人,占总人口的1.7%、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 2018年人口出生率12.71‰,人口死亡率6.02‰,人口自然增长率6.69‰。暂住人口22.87万人。
经济概况 米东区成立以来,区政府、区委紧紧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放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区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从2006年米东区成立,米东区农业已形成了优质米、无公害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农业和养殖等优势产业,优质米种植面积曾经高达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是乌鲁木齐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米东区工业有中国石油乌石化分公司、新疆华泰重化工有限公司、神华新疆能源等重点企业,2010年以后又新增了神华化工等重点企业,主导产业由米东区成立之初的石油化工、煤炭、机械制造、建材、农牧产品深加工、造纸等六大行业,逐渐变为石油化工、氯碱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快速成长,传统工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些年以来,米东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改造铸造、砖瓦、造纸等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推进。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旅游餐饮业不断发展,新增了米东国际大酒店、希尔顿大酒店;米东餐饮品牌影响持续扩大。 2018年,米东区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大关,达到353.6亿元,较上年增长3.1%,较2006年的80.78亿元增加了 272.82亿元,年均增长13.09 %;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亿元,较上年增长18%,较2006年的38.31亿元增加了156.69亿元,年均增长14.52 %,从米东区成立十三年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7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5亿元,较上年增长3.9%,较2006年的10.77亿元增加了62.73亿元,年均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65.13亿元,较上年增长15.32%,较2006年的5.08亿元增加了60.05亿元,年均增长23.69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38亿元,较上年增长10.7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101元和19623元,较上年分别增长8.3%和10%,分别较2006年的10074元和5728元增加了30027元和13895元,年均增长分别为 12.2%、10.81%。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8年工业增加值突破240亿元大关,达到243.08亿元,较上年增长0.2%,较2006年的48.1亿元增加了195亿元,年均增长14.46%。米东区成立以来,米东区政府加快实体产业园区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了重点企业区领导联系制度,为企业提供精准主动服务,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到2013年底时,全区产值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1家,其中:上亿元企业达到28家。工业园区内交通、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一年成功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盘活化工工业园闲置资源,拓展出可开发用地,清理出闲置厂房26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84家。引进乌房集团等多家企业打造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创新园、精细化工产业园、淅商产业园、医药物流园等四个实体产业园区,签订入园协议企业90家。支持燕新国际家居产业园、石材产业园发展壮大,产业优势不断集聚。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碱沟区块煤层气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投入生产,昆仑轮胎、会兴超越、双久纺织等项目正在建设中。进一步打牢工业经济增长基础。 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实现三产增加值91.06亿元,较上年增长11.6%,较2006年的21.7亿元增加了69.36亿元,年均增长12.7%。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2018年5家重点市场年交易额155.17亿元,较上年增长22.02%。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新建社区(村)电子商务示范点10个。抓好重点商贸设施建设,完成天骋汽车配件市场三期项目建设,建成商铺450间;华凌综合市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丝绸之路欢乐大世界等一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休闲观光旅游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2018年接待游客307.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30.45%,较2006年的75.89亿元增加了231.2亿元,年均增长12.35 %;实现旅游经营收入10.39亿元,较上年增长33.55%,较2006年的2.14亿元增加了 8.25亿元,年均增长14.07% 现代都市型农业持续发展。十几年来,米东区紧紧围绕首府城市需求,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高效、精品、生态农业为方向,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种植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米东区作为新疆三大水稻产区之一,“米全”牌大米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荣获“第四届品牌中国金谱奖”(粮油行业十强品牌。2011年,首次尝试在稻田里自主培育蟹苗,并获得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2018年实现一产增加值8.96亿元,较上年增长2.3%,年均增长3.83%。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18年较上年调减水稻1.2万亩、小麦1.7万亩,青贮饲料达到4万亩。种植蔬菜4.5万亩。支持发展特色养殖,出栏牲畜28.3万头只、禽70万只。打造千亩农业休闲示范点2个。 合理发展房地产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提高住户建设质量和配套服务设施水平,增加区域内绿化面积。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完善物业管理服务,营造良好的房地产开发、消费市场环境,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18年房地产业投资超过100亿元,完成投资100.5亿元,较上年22.7亿元增长342.7%,较2006年的3.88亿元年均增长31.15%。房地产投资房屋施工面积443.67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44.68%,较2006年43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1.26%;房屋销售面积完成65.08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42.98%,年均增长10.01%。 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2018年实施市区两级科技项目20项。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自治区科技创新企业3家、市级科技创新企业5家。米东区科技创新服务基地被定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础”。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2018年组织辖区企业与天津科技大学达成协议8项,协助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实验室1个,组织涉农企业、合作社与两家繁育基础开展种养殖基础开展种养技术推广项目2项。科技创新支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发展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2018年组织开展职业培训10381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25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以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米东区劳动力市场项目建设,搭建劳动力供需双方零距离对接平台。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好各族群众就业问题,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306人次。全力推进社会保险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 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积极引进优秀教育人才,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落实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加强职业教育,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实训等方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全面实行农村3年、城镇2年学前免费教育,实施普通高中免学费政策,惠及学生1万多名。新建农村幼儿园,农村适龄幼儿实现“应入尽入”。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加强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改造。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有序推进。加快推进“健康米东”建设,完善全民健康体检长效机制,科学指导群众健康生活。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确保各族群众病有所医。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06年的968张增加到1801张,卫生机构人员数由2006年的1358人增加到2018年的2174人,其中:医生数由2006年的377人增加到859人。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村级卫生室扩建、乡镇卫生院设备购置等项目。加强传染病防控,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国家慢病防控示范区复验迎检工作。统筹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切实落实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等就医制度。以村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为主的家庭医生团队达到215个,签约率达到85%。 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18年全区共创建各级文明示范窗口101个、文明示范社区(村)147个,新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文明村各1个。开展道德模范选树活动,民族团结好少年娜迪热·艾买尔江荣膺2017年“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向群众开放,举办大中型文体活动486场次,放映公益电影2065场次。 生态环境保障取得新进展。一直以来,米东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2013年开始对全区1036家污染源实施分类整治,关停各类污染企业355家、“十五小”及“新五小”企业40家、煤场60处,城区燃气供热实现全覆盖,大气环境得到改善。2017年拆除建成区燃煤设施9084台,完成284家餐饮门店及园区184家企业清洁能源改造;关停、转型“散乱污”企业1025家,分类整治682家;完成129家工业企业有机物挥发污染防治工作;依法查处违规建筑工地37家,取缔非法储售煤场44处。2018年米东区政府继续打好“减煤、降尘、治污、控车”组合拳,督促神华热电、乌石化、华泰重化工等重点用煤企业使用低硫优质煤,严格落实“夏限产、冬减半”工作措施,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推进化工工业园集中供热和固废垃圾场项目建设。继续实施“散乱污”企业分类治理,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入驻园区。加大建筑施工、拆迁现场、企业料场等扬尘治理力度,全面落实“七个百分之百”要求。严格落实主城区大车禁限行措施,逐步淘汰“黄标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抓好“靓化”工程建设,努力在建设美丽米东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
二零一九年七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