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3+3+4”产业体系 米东区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 来源 | 米东区零距离 | 发布时间 | 2025-10-28 18:10 | 阅读 |
|---|
(米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许倩报道)围绕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和乌鲁木齐市“5+2”现代产业体系布局,米东区以“3+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为牵引,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实现了量质齐升。
10月27日,记者从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米东功能区块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米东区拥有1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32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34家,企业技术中心2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拥有自治区级以上绿色工厂8家、绿色设计产品11种。
主导产业引领,筑牢工业“压舱石”
近年来,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力,成为米东区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在石油化工领域,米东区依托乌石化、华泰重化工等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以150万吨/年PX、200万吨/年PTA项目为突破口,布局高端聚烯烃、高性能纤维等产品,积极推动“一滴油”向“一件衣”转型,着力构建炼化纺一体化格局。

在龙头领跑、行业齐心的努力下,目前,米东区28家规模以上石化企业年产值已超5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75.69%。
与此同时,米东区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也在快速崛起。布局于北部沙漠的光伏基地总装机规模2575万千瓦,其中,中绿电、华电等项目已陆续实现并网发电。亚欧稀有金属、雄韬股份等企业带动锂电、铝基材料发展,2024年产值达29亿元。
协同产业提质,构建配套支撑网
有了强大的动力引擎,还要搭配完整的配套支撑,只有这样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行稳致远。电力设备、环保建材、装备制造三大协同产业通过技术升级与产能优化,为工业体系提供配套保障。

数据显示,当前,米东区31家电力设备制造业年产线缆超1亿米,占全疆三分之二,产品覆盖光伏线缆、储能设备等领域。各行业领先企业正在着力延伸储能设备研发,推动产业向“发电侧—储电端—用电侧”全链条拓展。
环保建材产业通过进一步优化升级,实现了产值跃升,仅2024年,米东区28家规模以上环保建材产业企业产值已达35.88亿元,钢结构、塑料管材产量占全疆三分之一。米东区不仅拥有全疆首条高端锌铝镁镀层热镀带钢生产线,还将继续依托燕新国际家居产业园、华凌建材市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米东区工信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孙志军说:今年,涵盖石油化工装备、压力容器等领域的装备制造产业乘时代浪潮,也在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改造,重点发展储能设备、新兴化工装备,推动产业向定制化、高端化升级。
新拓产业破局,培育增长新动能
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算力、低空经济四大新拓产业中,低空经济成为亮点。米东区编制专项规划,推进国威通航产业园、丝路翼谷科创园建设,吸引上海璀璨集团平急两用机场项目落地。
今年8月正式启动建设的乌鲁木齐市首个低空经济制造项目——“一电航空·丝路翼新疆低空经济产业园”拟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总投资达2亿元,将重点聚焦无人机、自动停机坪、低空母舰的研发制造,并同步推进CAAC培训学院的建设。

项目投资方——四川一电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国内销售副总经理张四化表示,待两期全面投产后,该项目将有力引领和推动乌鲁木齐市乃至全疆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并有望成为辐射中亚地区的低空经济重要基地。
孙志军说:2024年,米东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60.59亿元、工业增加值186.65亿元,同比增长13.4%,工业总量占全市三分之一,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撑。我们有信心,通过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协同共进,一定能持续推动米东区各项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为乌鲁木齐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米东力量。
